Fodor 氏*谈及概念时,认为正确的把握应当采取两部论:概念原子论,再加上概念含义的意图性外部因果理论。
概念原子论认为词汇概念是没有内部结构的语义素。这里「词汇概念(=lexical concept)」是指一个被单个词描述的概念,比如<鸟>而非<小体型鸣鸟>。「没有内部结构(=unstructured)」就是说不能被一族特性、原型、或者理论所规定。虽然可能在诸如刻板印象、检测机制、背景理论等相关事项中有紧密联系的特性,但 Fodor 氏的概念排除这些事项。「语义素(=semantic primitive)」指构成复杂想法的成分。
概念的含义或者意图是指那些因果上联系到概念的外部物件提供的信息。<X>在系统 S 中具有 Y 的信息,就是说 S 中的 <X> 标记与 Y 标记具有因果关系。这也就是说
<X> 在 S 中出现只有且只要 Y 出现,这是一条规律
- 这是强相关性。
Y 导致了 <X> 在 S 的出现
- 这是因果性。需要2.是因为只有相关性不足以提供因果性。
比如概念<鸟>之所以具有鸟的信息,是因为概念<鸟>只有且只要一个导致这个概念被激活的鸟。所以这是一套纯粹的指称性/外部性语义学。
计算上,感知系统将一个符号放在心智中的寄存器,只有且只要该物体出现。性质列表、识别过程等是导致符号在 S 激活的检测机制的一部分,而非对其含义是必要的。
* Fodor, J. Concepts: Where Cognitive Science Went Wrong (1998). 又见 Fodor, Pylyshyn. Minds without Meanings: an essay on the content of Concepts (2015).
支持 Fodor 氏理论有几点考量。
首先,这种理论解释了概念的公共性和恒常性。我们先前的概念理论都会面临高度特异性的批评,但是概念原子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所有的个体差异都在概念之外:
概念自身不携带内部含义,因为它是无内部结构的语义素
概念之外心智之内的,是分了类的特异性的性质列表和理论
共享的外部世界物件提供了恒常含义
在这个理论下个体差异仍然可以介导相同的、因果上的协同变化(或者简称为「因果协变(=causal covariance)」,这是个拗口词汇,冀读者海涵):比如正常主体的性质列表和理论会把一只外部世界的猫激活成心智中的概念<猫>,而视听觉障碍主体的性质列表和理论仍可以把一只外部世界的猫激活成他们心智中的概念<猫>。
其次,这种理论解释了非典型判断。人们在某个物体不满足定义、原型、或者理论的情况下仍会判断该物体满足某个概念。比如 Armstrong 诸氏*的报告中,人们会将一只三腿、温顺、无牙、白化的老虎判断为老虎,即便明显缺乏典型特性。Fodor 氏理论会解释说这是因为对象导致概念的关系仍在心智中存在。Kripke 氏的反事实情境中,从而缺乏典型特性的<Moses>例子也可以解释说是因为历史因果关系仍然存在,即<Moses>就是回指到 Moses.
再次,这种理论也解释了对概念本质的无知仍然可以有概念。回忆 Keil 氏关于浣熊科学本质的信念的实验,理论理论认为这个实验支持了该立场。但是 Fodor 氏论证说,这个理论知识在区分概念时是有缺陷且不充分的:大部分人不可能知道一点基因层面上浣熊和臭鼬的区别,那除去这种对科学本质的无知以外只剩下概念和物件的因果联系了。仔细来说,对除了一小撮专家以外,<浣熊>的理论知识只是<某种未知的基因结构>,<臭鼬>同样也是<某种未知的基因结构>。所以原子论者主张,区分<浣熊>和<臭鼬>的不是这种据设(=ex hypothesi)同一的内部理论,而就是在外部的基因结构不同,这正是带来这些概念含义的外部因果理论。
又次,这种理论解释了概念的合成性。Fodor 氏一开始没有处理跟原型理论的竞争,是在 Smith、Medin 两氏**指出之后才补充的。复杂概念有合成结构,心语中的符号的语义要求他们的含义建立在成分的含义之上,但原型并不由组成成分的原型合成而来。比如<宠物鱼>是复杂概念,由<宠物>和<鱼>组成。如果这是一个原型,那其平均应该像是<金鱼>。但是<宠物>的平均是<狗>或者<猫>而<鱼>的平均是<鲈鱼>或者<三文鱼>,合起来并不构成<金鱼>,强行合起来的话恐怕是一只中等体型的毛鱼,何意味?
* Armstrong, et al. (1983).
** Smith, Medin. (1981). Fodor. (1998).
Fodor 氏的理论也有问题。
首先,如同十九世纪哲学家 Brentano, F. 指出,人可以有关于不存在事物的概念。但是由于不存在事物不能导致任何事情,所以不能因果协变于心智中的概念。比如人能思考<独角兽>,但没有任何东西导致了这个思考。
- 一个回应可以诉诸合成性,<独角兽>=<马>+<角>,而后者是由马和角引发的。
其次,认知系统会错误表征一个情境,而错误表征会错误地导致一个概念。比如因为光线条件人们错误认为一款大老鼠是一款猫,这时老鼠导致了<猫>的概念。对因果理论来说,如果猫和老鼠都能导致概念<猫>,那终究这就不是概念<猫>,而是概念<猫或者老鼠或者别的>。这种概念<X>意味着所有错误表征导致的这样那样的事物的析取,哲学家有时称之为「析取问题(=disjunction problem)」。
- Fodor 氏的回应被称为「非对称方案(=asymmetry solution)」。错误表征的因果联系依赖于正确表征的因果联系,而不会是相反方向的依赖。Fodor 氏辩称「猫导致<猫>」必须事先成立才能使「老鼠导致<猫>」成立,后者依赖前者而非前者依赖后者。这也就是说老鼠导致<猫>只是因为<猫>已经是猫的出现的后果。
考虑这种非对称性后,我们可以修正因果理论为:概念<X>在系统S中表征 Y 是在说
<X> 在 S 中出现只有且只要 Y 出现,这是一条规律
Y 导致 <X> 在 S 中出现
如果一些 Z 同样因果协变于 <X>,那么 Z到<X> 的联系依赖于 Y到<X>的联系,而不是相反。
Adams, F. 和 Aizawa, K. 在 SEP 中提出一些反对,比如他们质疑其他的联系都依赖于猫到<猫>联系,因为电刺激有可能在没有猫的情况下导致概念<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