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笔记#15.3:概念,及其在心智中的表征III:理论理论

理论理论认为概念是一个小型科学理论,也就是说结构上编码了旨在解释对象行为的理论原理。科学上,理论解释观测数据,并且一般要求建立理论和观测的对比。所以在概念的理论理论中,理论原理不同于可观测性质的列举或者导向原型的平均。这些原理是某种解释的「脚本」或者「模式」,比如解释可观测数据的因果模式或者机制脚本。一个例子是,考虑电脑作为一个机器,那么如何解释屏幕数字的可观测行为?这可以诉诸机器里面不可观测和高度理论性的过程或者功能,比如功能上编码了数和运算的电路。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持有概念的理论理论立场。

作为对比,经典观点的定义结构中不需要理论信息。比如<单身汉>不需要单身汉的理论,即如何出现、如何联系到社会结构。原型观点同样不需要理论信息。原型性质的列表一般只基于可观测对象,<鸟类>的性质里不涉及基因和演化的理论。模范(=exemplar)同样不需要理论信息。一个<正太>在心智中的储存例子不需要包含如何产生、如何解读、如何欣赏。


* Murphy, Medin. The Role of Theories in Conceptual Coherence. Psy. Rev. (1985). 又见 Keil. Concepts, Kinds,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89). 又见 Gopnik, Meltzoff. Words, Thoughts, and Theories (1996). 又见 Gopnik, Nazzi. Words, kinds and causal powers: A theory theory perspective on early naming and categorization. In: Rakison, Oakes, eds. Early category and concept development: Making sense of the blooming, buzzing confusion (2003): 303-329.



Keil, F. *的实验支持了一种原型上理论理论。他告诉人类幼崽们一只浣熊被涂上了黑白条纹,看起来就像是一款臭鼬,并且身上还缝有臭袋子。幼崽们被问及这个动物是否还是一款浣熊。结果显示,十多岁的幼崽会判断这仍然是一款浣熊,即便这个形态已经符合臭鼬的原型性质;但是年龄更小的幼崽会判断这是一款臭鼬。研究者们推测,年龄较小的幼崽通过可观测特征进行判断,而较大的幼崽通过更加涉及内在本质的理论性质进行判断。这种本质论思维是发展心理学一个重要主题。这个视频有关人类幼崽与内在本质。

心理学家 Hampton, J. **则认为其他实验展示了相反的结果。成年受试们被告知一款动物双亲是马,但进行了实验喂食,使得看起来和行为上都像一款斑马。结果显示只有1/3的受试认为该款动物还是马,2/3认为这就是斑马。研究者据此猜测,有时人们会认为构成原型的可观测性质在判断中会比关乎本质的理论知识更加重要。也有人猜测,受试们可能相信实验喂食将马的科学本质改变为了斑马,这与理论理论相悖。

科学哲学家 Strevens, M. ***认为本质论思维是一个多余的假设,论证说因果模式可以在不假设本质论思维的情况下解释数据。理由是,本质论推断之所以成立,可以只是因为受试接受了将种类和可观测特征联系起来的因果律,受试仍可以对本质的表征保持中立。


* Keil, F. Concepts, Kinds,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89).

** Hampton. Testing the Prototype THeory of Concepts. J. Memory and Lang 34 (1995).

*** Strevens, M. The essentialist aspects of native thinking. Cognition 74(2000):149-175.



Medin、Shobin 两氏*也找到了支持原型上的理论理论的证据。两氏发现人们在头发的语境下会认为<灰色>和<白色>会比<灰色>和<黑色>更相似,而在云的语境下相反。两氏推测,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灰色>配对上<白色>或<黑色>的统计频率,而是依赖于相关于语境的理论知识:衰老会让头发变为<灰色>或<白色>,下雨会让云变为<灰色>或<黑色>。

两氏让受试考察<香蕉>和<回旋镖>,受试表示两者相同程度<弯曲>。所以根据原型观点这应该预测了<香蕉>和<回旋镖>概念中的<弯曲>具有相同权重。然而受试仍会报告说一个直线形状物体比起<回旋镖>更像是<香蕉>。两氏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考虑到其设计功能,<弯曲>在理论上更相关于<回旋镖>。


* Medin, Shobin. Contexct and Structure in Conceptual Combination. Cog. Psy. 20 (1988).



Murphy、Medin 两氏*认为,受试的背景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感知系统只选择有限范围的性质进行处理。比如注意是一个选择性的过程,忽略了许多感知情景中的性质,著名的例子是无注意盲视。

关于选择性注意力可以看 Simons、Chabris 两氏**的实验,视频见这里,其中50%的受试看不到大猩猩的全貌。理论理论解读道,受试关于此类交互行为的背景理论让他们聚焦到了球和团队上,而没有期待大猩猩的出现。但也有论证反对这个解读,因为注意力不止可以被理论原理之类定向选择,还可以靠提示词(prompt)、始发效应(priming)等。


* Murphy, Medin. The Role of Theories in Conceptual Coherence. Psy. Rev. (1985).

** Simons, Chabris. Gorillas in our midst: 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for dynamic events. Perception 28 (1999).



作为经典流程,我们来看理论理论面临的问题。第一方面,正如原型论(笔记#15.2)中提到,有一些概念就是没有原型。同样,有一些概念就是没有理论。比如并非所有物体都能被观察到,因此无法用某个原理来解释。人们很可能找不到一个原理来解释为什么一个物件在上海以南。

第二,Fodor 氏也会说理论是高度特异(idiosyncratic)的。理论就算在同一个人中也是随时间和知识变化的,更不必说不同人之间的理论肯定不同。比如<原子>的理论意义在古希腊人的用法比较上19世纪物理学家,再比较上当代物理学家。如果概念都是理论,那人们恐怕思考和表达的都不会是相同的想法。这就导致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如何可能,以及对个人行为做出科学预测都是个问题。

也有论者觉得问题并没有这么极端。Lormand, E. *认为概念可能由多重成分,改变理论的其中一部分不会改变全部意义。所以不改变的部分可以在人群中共享。比如一个人类幼崽这次的概念是

<鸟类>=<羽毛><会飞><动物><一些科学性的内在本质><跟恐龙没关系>……

那即便该幼崽改变了一部分理论成分,其他成分仍然是不会变的。

第三,Malt, B. **发现关于科学本质的信念并不总是相符于概念的分类。Malt 氏将受试分类为水的物质列了一个表,又将受试分类为似水非水的物质列了一个表,然后让受试给每个物质的 H2O 含量打分。

% H2O 非水 % H2O
pure 98 Tea 91
pool 82 saliva 89
sewer 67 apple juice 77

可以看到,受试认为<池水>含有比非水类别<茶>更少的 H2O。研究者推测,有可能是因为受试只是判断了「是不是叫做水」,而不是「是不是水」。也有可能考虑非水时想的是在餐厅喝什么,而不是在文字上和科学上的非水。


* Lormand, E. How to be a Meaning Holist.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96).

** Malt. Water is not H2O. Cognitive Psychology 27 (1994): 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