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推理,一直被据信是构成人类理性的重要内容。回忆 Pinker 氏将理性定义做「基于理性规则,克服困难并实现目标的能力」。但是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似乎面临诘问:
- 错误的好处。如羚羊在没有捕食者时错误相信有捕食者,这种假阳性仍然会带来演化好处。
- 坏推理。如上次所提人类在 Wason 氏卡片问题中时好时坏的推理表现,被一些人解读为逻辑只在社会模块中运转良好。
Wason 氏卡片问题中,受试会被提供四张卡片,每张卡片中一面写有字母一面写有数字。现在朝向受试的卡片写着「E、K、2、3」。受试会被询问当被问及以下问题的时候,需要去检查哪些卡片*:
如果在一边写有元音,那么另一面就写有偶数。
结果显示只有 5% 的受试正确选择了「E、3」,即正确利用了「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但是有相当数量(46%)的受试选择了「E、2」,这是「肯定后件谬误」。但当测试的语境变为允许行为和禁止行为时,受试表现迅速提升,比如卡片显示「啤酒、可乐、22、19」,而问题是
如果一个人喝酒,那么该人需至少21岁。
这似乎说明人类比起形式逻辑更熟练于道义逻辑***。心智中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这些错误推断?研究者推测可能存在的是
- 确认偏差,这是说人们倾向于为自己的假设寻找确认而非否认。在卡片问题中,他们跳过了「否定后件」。Wason 氏最开始使用这个解释。
- 匹配偏差****,这是说人们倾向于将他们的选择匹配到有名称的东西。在卡片问题中,有名称的东西是「元音」和「偶数」。
但是他们都解释不了内容效应带来的表现提升。
- 演化解释,如先前所说的演化心理学家 Cosmides 氏和 Tooby 氏*****主张,只要欺骗不在群体中扩散,对个人来说遵守社会规则是理性的。所以大自然在每个人的心智中都选择出了一个机制,「欺骗检测机制」,来强化社会契约。
- Cosmides 氏报告说在16例社会契约实验中,全数存在内容效应。这项证据也被用来支持大范围模块性。
* Bermudez. p. 158-60.
** 这是一个体验程序: http://www.philosophyexperiments.com/wason/
*** =Deontic logic
**** Evans, J. Matching bias in conditional reasoning: Do we understand it after 25 years? Thnking & Reasoning, 4 (1998), 45-82.
***** Cosmides, L. The logic of social exchange: has natural selection shaped how humans reason? Studies with the Wason selection task. Cognition 31 (1989): 187-276.
直到最近很多人都相信受过正常教育的成年人都擅于遵从逻辑原则,如推理逻辑、归纳逻辑、社会和经济决策论等。 Aristotle 将人类定义为理性动物,在这里他认为的理性就是根据逻辑原则进行推理。计算主义理论家也将人看作逻辑机器。1970年以前的心理学同样如此,如 Piaget, J. * 将11岁以上的人类称为处在有抽象逻辑能力的「形式运算阶段」。
对遵从逻辑规则的理性的含义,一般有两个解读
- 无限理性,指人类用无关语境的传统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 限制下的最优理性,指在如处理时间和有限记忆的认知限制下利用抽象传统逻辑。
但这两个解读都被 Wason 氏实验挑战:内容对于理性十分关键,而非仅仅是抽象逻辑和认知资源。替代解释还有
- 演化理性,指人类用自然演化出的、依赖语境的、相对于特定环境下的理性的启发能力进行推理**。有些人认为这仍然能将人类标记为有理性,因为在一些恰当语境下人仍然能做有效推理。
- 理性怀疑论,又称「劣质软件假设***」,即人类其实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理性。
* Inherlder, Piaget. The Growth of Logical Thinking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1958).
** Gigerenzer. Simple Heuristics That Make Us Smart (1999).
*** =shobby software hypothesis
归纳推理方面人类也有各种问题。归纳是一种概率性推理,即前提只能提供结论的概率,而非逻辑上蕴含了结论。归纳推理包括统计推理、简单枚举归纳、类比推理、溯因推理*或最优解释论证等。我们在这里只考察统计推理的问题。
根据概率演算,合取不能比分量更可能发生,即
p(A & B) ≤ p(A), p(A & B) ≤ p(B)
但是受过教育的人仍然会经常违反这一规则**。请看这一实验:大学生被给予如下信息
Linda 31岁、单身、外向且十分聪明。她主修哲学专业。学生时她非常关切歧视和社会公正问题,并且参加过反核示威。
根据如上信息对以下选项的可能程度排序:
- Linda 是小学教师
- Linda 在书店工作并且在上瑜伽课
- Linda 活跃于女性主义运动
- Linda 是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
- Linda 是女性选民联盟成员
- Linda 是银行柜员
- Linda 是保险销售员
- Linda 是银行柜员并且活跃于女性主义运动
结果显示有 85% 的人认为 (8) 比 (6) 更可能发生。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种选择呢?对此的解释考虑到是人的启发式思维在作怪。启发式思维是认知捷径,而非演化所青睐的精细规则。具体而言,使坏的启发式思维可能是
表征性启发***,即主体利用其到刻板印象或者典型模范的相似程度来估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据此,认为 (8) 比 (6) 更可能发生是因为 Linda 的背景信息确实看起来更像是刻板印象的女性主义者,即便所得结论统计上不可靠。
可用性启发,即倾向于选择最先来到心智的概念,也就是近期处理过或者回忆过的概念。
- 在另一个实验中受试被询问英语中以 K 开头的单词多,还是以 K 作为第三个字母开头的单词多。英语语者因为容易回忆起 K 开头的单词而报告说前者多,但实际上后者单词数量是前者的三倍。
据此,受试可能刚刚读到背景描述中的「关切歧视和社会公正问题」而 (8) 在记忆中更加可用。
最后,附加测试****显示如果信息以在人群中的频率提供,这类错误能够被降低。受试被告知有100个人符合 Linda 的背景描述,有多少个是「银行柜员并且是女性主义者」?新的测试的结果显示只有 20% 的人出现了错误推断。研究者猜测,表现的提高可以解释成,统计这个演化能力激活于涉及人群频率的语境。
* =abductive
** Tversky, Kahneman. Extension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n probability judgement. Psy. Rev. 90 (1983): 293-315.
*** Tversky, Kahneman.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 Science 185 (1974).
**** Fiedler. The dependence of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on subtle linguistic factors. Psy. Res. 50 (1988): 123-129.